top of page

問:彌陀本願,攝凡為本,有何根據?

答:彌陀本願別諸佛教,若不以攝凡為本,何稱別意弘願?經論根據斑斑可考如下:

一、《無量壽經》言:「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;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諸有就是三界二十五有的凡夫,凡夫得聞彌陀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如此易行疾至,確實不可思議,於此正顯念佛法門之奇特微妙,攝機廣大。

二、《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舉第一願言:「世尊!我發誓言,願如世尊,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所居佛剎,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,所有一切眾生,及焰摩羅界,三惡道中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皆生我剎,受我法化,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一切皆得身真金色。」故知,阿彌陀佛本願,攝機以六凡為本。

三、曇鸞大師《往生論註》言:「明知下品凡夫,但令不誹謗正法,信佛因緣,皆得往生。」此意正顯下品凡夫之所以能往生,乃是信佛因緣,正如善導大師《般舟讚》言:「不蒙彌陀弘誓力,何時何劫出娑婆。」

四、道綽禪師《安樂集》言:「彌陀淨國,位該上下,凡聖通往者,今此無量壽國是其報淨土,由佛願故,乃該通上下,致令凡夫之善並得往生;由該上故,天親、龍樹及上地菩薩亦皆生也。」故知,彌陀淨國,凡聖皆得往生。

五、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言:「如來說此十六觀法,但為常沒眾生,不干大小聖也。」

又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言:「又看此《觀經》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,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,但以遇緣有異,致令九品差別。何者?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,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,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。」

又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言:「今以一一出文顯證,欲使今時,善惡凡夫,同沾九品,生信無疑,乘佛願力,悉得生也。」

善導大師之說,上契聖心,下符群機,實大有功於淨土,是故中日諸師多宗此說,如觀徹大師《無量壽經合贊》言:「第十八願十方眾生,三輩眾生,皆是具縛凡夫,是其機也。」後又言:「如元曉云:四十八大願,初先為凡夫,後兼為三乘聖人。故知,淨土宗意,本為凡夫,兼為聖人也。」此說之要妙,在於直顯如來度生無盡之悲願,掃盡凡夫疑退之心,普令正信此法,發心念佛,乘佛願力,悉得往生。

念佛法門,廣被諸根,無機不攝,如蕅益大師《阿彌陀經要解》言:「上上根不能逾其閫,下下根亦能臻其域。」

又蓮池大師《阿彌陀經疏鈔》言:「盡攝利鈍諸根,悉皆度脫。」

又蓮池大師《阿彌陀經疏鈔》言:「但持佛名,必生彼國,則或高或下,或聖或凡,乃至或信或疑,或讚或毀,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,多劫多生,俱蒙解脫。」

由此可知,不論男女老少,富貴貧賤,上智下愚,久修初習,宿根、胝、差別,只要能生深信,因信發願,從願起行,一向專念,必定往生。

3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【淨土問答釋疑】 問:是否只要念佛就好,舉辦各種活動即是雜修?

【淨土問答釋疑】 問:是否只要念佛就好,舉辦各種活動即是雜修? 答:若不詳閱彌陀教典,難辨專修與雜修之真義。善導大師《觀經疏》言:「次就行立信者,然行有二種:一者正行,二者雜行。言正行者,專依往生經行行者,是名正行。何者是也?一心專讀誦此《觀經》、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等...

淨土問答並序印光大師 撰

淨土問答並序 印光大師 撰 大矣哉!淨土法門之為教也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直指人心者,當遜其奇特,十念一念,即登不退;歷劫修證者,當仰其高風,普被上中下根,統攝律教禪宗。如時雨之潤物,若大海之納川。偏、圓、頓、漸一切法,無不從此法界流;大、小、權、實一切行,無不還歸此法界。...

【淨土問答釋疑】 問:就能念之心而言,念佛可分幾種?

答:曇鸞大師《略論安樂淨土義》云:「一切萬法,皆有自力他力,自攝他攝,千開萬閉,無量無邊。」故知,以自力心念佛,即自力念佛;以他力心念佛,即是他力念佛。 又法然上人《念佛往生要義鈔》云:「凡念佛,有他力念佛,有自力念佛。」...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